发布时间:2014-11-04 发布者:王碧波 访问次数:
2014年10月10日10点,研究生院特邀黑龙江大学语言哲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李洪儒教授,做了题为“语言学:国际化、本土化及其关系”的主题报告。本次活动由四川外国语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安江教授主持,百余名研究生及博士生积极参与其中,现场气氛活跃,学术氛围浓厚。
首先,李洪儒教授提出时代语境的国际化特征,以平实朴素的语言梳理了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及语言论三大转向,进而强调语言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李教授坦言语言学研究目前是西强东弱、国外强国内弱的现状,指出整个语言学研究呈现出重视局部分析而轻视整体这一局面,激发起了在场听众的深入思考。
接着,李教授提出人的存在方式是民族,人只有靠民族才得以生存。李教授以个人的国外经历为例,真实地阐发了国家、民族对于人的重要性,展现了他本人的爱国情怀,也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现场掌声不断。李教授继续以鸦片战争、抗日战争为例,进一步阐明了弱肉强食的观点,并突出强调本土化的必要性。
随后,李教授论及了国际化、本土化的关系。国际化作为一种手段,应该发展自身而不是失去自我;本土化作为一种目的,应该以国际化为基础发展自身。二者相互依存,沿着国际化——本土化——国际化的轨迹有序进行。
其次,李教授提出了作为中国语言学工作者的思考,分别从以下三点进行了论述。第一,引进与诠释。鉴于中国语言研究重语料考证、轻理论构建的现实,李教授建议着重引进国外新近理论方法、以前有过引进但是引进不够全面或不够准确的理论方法。引进和诠释的目的在于以国外先进语言学理论方法为基础,建设发展中国语言学。第二,整合性研究。树立整体理念,利用已有研究实施所有可能局部的整合,力求拟构出整体性语言学,抢占国际语言学制高点。第三,本土化的实现路径。通过用国外理论方法研究汉语,在验证——修正——发展三个有序环节下,发展充实中国语言学。
最后,李教授结合自身经历,意味深长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即鼓励同学们争取活在死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繁华人类文明。
在接下来的问答环节中,与会师生纷纷积极提问,李教授一一耐心作答,展示了大家风范。李教授饱含人文情怀、爱国情怀的主题报告,虽贴近生活琐事,却体现出大哲学大智慧,赢得了与会师生的钦佩,本次活动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胡安江教授主持讲座
李洪儒教授做报告
现场提问环节
图/文:研究生院
李洪儒教授简介
李洪儒,1965年9月生,四川省南江人,外国语言学博士,语言哲学博士后,教授,英语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俄语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黑龙江大学语言哲学研究所所长,《外语学刊》主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外语学刊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语用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语博士论坛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语言哲学研究所兼职副所长。李洪儒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俄语语言学、英语语言学和语言哲学。1997年以来,已经形成以分析哲学视域中语言主观意义(命题态度、言语行为目的意向等)为核心的自然语言逻辑研究特色,正积极开拓欧洲大陆语言哲学。尤其是2005年以来,所建构的语言本体论在国际上具有前沿性和领先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