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4-17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 访问次数:
第四十九期界面研究与认知诗学论坛活动于2015年4月8日晚,在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大厦1314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四川外国语大学李金树博士做了题为“抗战语境与翻译的大众化倾向”的主题报告,由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胡安江教授主持,赵永峰博士、张凌博士、文永超老师以及数十名研究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首先,李博士指出抗战期间的翻译在特殊的历史和文化语境中形成,它迎合了战时的文艺政策,服务于社会语境和国家政治意识形态的诉求,曾产生深远影响。特定的历史语境使文学的审美价值屈居于政治诉求,确立了一种为大众的文学。各色文人都以一种特有的敏感体验到自己祖国的命运,纷纷与“政治”结缘,顺应时局。该期间翻译的大众化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翻译选材多集中在报告文学、戏剧和小说。(2)翻译策略由“欧化”转向“中国化”。(3)编译、节译的流行;(4)译者的战场体验。
随后,李博士总结道:抗战的特殊语境,引导、制约和规范着翻译家的行为,这一时期的翻译绝不仅仅是语言层面的转化,更是文化层面的调停。因此我们不能用纯粹的文学价值标准和翻译价值标准来判断战时的翻译,而只有回到历史现场才能认识到战时翻译是一种基于特殊语境下的文学现象,是一种战争化的翻译文学。
接着,胡安江教授和赵永峰博士分别对李博士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角发表了各自的感想,并向广大同学建议翻译研究要拓宽研究思路,创新研究视角。其中胡安江教授指出沦陷区的翻译研究、孤岛时期的翻译研究,以及抗战时期的特殊翻译群体(如日军翻译官等)研究等均可成为这一时期翻译史研究的亮点。
最后的问答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提问,李金树博士耐心细致地给予解答,并向感兴趣的同学推荐参考资料。与会师生被李金树博士严谨的治学态度、广博的学术胸襟、绅士的谈吐举止深深折服。活动在广大师生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李金树博士做报告
胡安江教授主
与会的广大师生
文:王中山图:娄春明
下一篇:差之毫厘研院拔河队卫冕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