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培养工作 >

讲述中国故事,推动文明互鉴:研究生实践周活动纪实(一)

发布时间:2025-11-14 访问次数:

为切实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2025年秋季学期第九周,我校围绕“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叙事与文明互鉴”主题,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面向研究生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全校18个研究生培养学院结合学科特色,共计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近200场次,覆盖全校3000余名研究生,其中举办学术讲座72场、主题比赛17场、课外实践38次、专题工作坊70余场。

各学院围绕主题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项目,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素养与实践能力,推动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与跨文化传播。同学们纷纷表示,本次实践周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文化认同感,深化了大家对中国叙事传统与中外文明互鉴价值的理解,更启发了师生们对文化遗产与现代传播融合发展的思考。

学校将持续深化“学科+实践”育人模式,通过打造高水平跨文化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全球语境中凝练中国视角,以学术能力、传播技能与文明包容力,赋能国际传播后备人才队伍建设。

 

一、 英语学院:非遗传承走进校园,三原面花连接世界

英语学院聚焦非遗文化交流,策划承办了以“三原面花:面团背后的东方美学与世界表达”为主题的非遗文化讲座,特邀陕西三原面花市级传承人姜攀,向师生展示这一集食用与观赏于一体的传统面塑艺术。

姜攀从女娲神话讲起,阐释面花在中国礼俗中的情感内涵,并分享其从外婆手中传承技艺、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历程。他强调:“真正的传承是在尊重本源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同学们在互动环节使用环保材料制作“面花鱼”,并凭借语言优势进行中英双语解说,展现了非遗传播的多元路径。





二、 翻译学院:智启译教新程,AI赋能非遗远航

为深入推动人工智能与翻译教学融合,落实“新文科”与“技术赋能”教学理念,翻译学院成功举办“非遗海外传播智能体设计嘉年华”活动。活动以“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叙事与文明互鉴”为主题,吸引近90个学生团队积极参与。

同学们围绕中医、节气、茶艺、武术等十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智能体设计平台,创作出一批适用于翻译与对外传播的AI智能体。此次活动提升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促进了课程学习与传播实践的结合,有效推动了AI技术在翻译与对外传播中发挥实效。



 



三、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产教融合聆听古蜀古韵,学科交叉叩响时代新知

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于11月4日下午,特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访问学者郭建波,举办《让沉睡的文明说话:从三星堆的科技考古到文化传播》专题讲座,全校近200名师生参与,讲座由研究生院学科办公室主任、硕士生导师刘上主持。郭建波老师以三星堆考古发现为主线,结合一线文物修复经验,生动阐释了科技考古在揭示古蜀文明中的关键作用,并通过青铜工艺、丝绸遗存等案例,展现了三星堆文化的独特魅力。他深入探讨了考古成果如何通过数字化与文化创意实现现代转化,为旅游管理等专业学生提供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新视角。